2016年烟草行业拓展国际市场工作综述

2017-06-13来源:东方烟草报

  “走出去”,耕耘国际市场,是中国烟草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担当。

  2016年,行业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牢固树立雄心壮志,强化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在拓展国际市场、烟叶出口、境外烟叶实体运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跨越,推动“走出去”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走出去”,中国烟草收获的不仅是稳步增长的数字,更是面对竞争与挑战的信心和实力。

  千方百计拓市场

  面对全球卷烟销量下滑及部分国家局势动荡等复杂形势,中国烟草国际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各省级工业公司充分释放主体活力,紧紧围绕“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竞争力”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卷烟境外市场全年销量957.4万件,同比增加54.6万件,增长6%,卷烟境外市场销售逆势上扬,实现了“三个彰显”。

  境外实体与战略合作项目拉动作用彰显。一般贸易出口279.5万件,占境外总销量的29.2%,同比增长6.6%;战略合作项目销售248.4万件,占25.9%,同比增长34%。经过多年的运作磨合,境外实体与跨国烟草公司战略合作项目已成为行业卷烟境外销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重点品牌引领作用彰显。境外销量前五位品牌合计销售403万件,占境外总销量的42.1%。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都宝”品牌150.2万件、同比增长50.3%,“摩登”品牌86.5万件、同比增长10.3%,“555”品牌69万件、同比增长12.7%。

  重点市场支撑作用彰显。除东北亚市场下滑明显外,其他重点市场均实现稳健增长,东南亚销售280.1万件,增长11.9%;东欧183.1万件,增长30.1%;中东147.7万件,增长5.6%;中南美108.5万件,增长3.9%。

  三个彰显背后,必有经验和规律可循。

  “更加注重规划设计,形成合力;更加注重资源利用,借力发展;更加注重面向市场,打牢基础。”中烟国际总经理邵岩认为,这三条经验值得总结。

  中烟国际加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通过行业资源在空间上的协作互动和产业链上的延伸互补,形成竞争合力。在产业布局上,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划分各工业公司目标市场,扎实推进卷烟产销基地运作,突出区域内各企业间的协同配合;在产业链布局上,积极介入原辅料、渠道、营销等环节,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徽中烟、云南中烟按照“三保一激励”原则,制订市场营销整合方案,稳步推进罗马尼亚市场营销整合工作,努力形成境外产销基地合力;浙江中烟翻新改造宁波卷烟厂退役制丝设备,支撑阿联酋和印尼两家合资卷烟厂,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协同。

  在开拓国际市场征程中,中烟国际积极扩大战略合作对象、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提升运行效率和质量,降低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去年中烟菲莫公司销售卷烟166.9万件,同比增长49.6%,其中“Dubliss-Next”联合品牌发展机制成就“都宝”品牌的高增长。云南中烟、天利公司与帝国品牌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去年年底在俄罗斯莫斯科市场一举销售近3万件“翡翠”卷烟。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耕耘国际市场,接地气、符合消费需求的卷烟产品无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中烟国际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大力发展混合型卷烟和新型烟草制品,“都宝”“摩登”等混合型产品在国外销量实现持续增长,尤其是上烟集团口含烟销售100件,实现零的突破。

  千方百计去库存

  邵岩介绍,面对出口烟叶库存高企这块“硬骨头”,中烟国际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千方百计去库存。

  推进烟叶出口去库存,中烟国际做到了“两个始终”,即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指导各省进出口公司树立“行商”思维,主动跑市场、跑客户、跑销区,维护客户关系,挖掘市场潜力,按市场需求备货;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产品要求,坚决把好烟叶挑选关口,狠抓片烟加工质量,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以优良产品、一流质量取信客户、赢得市场。

  此外,中烟国际出台烟叶进出口挂钩政策,举办烟叶库存看样洽谈会,组织团队赴海外拜访客户,加大集中推销力度,有效调动大中型国际经销商及烟叶用户采购积极性,确保库存烟叶出口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各省进出口公司在烟叶出口中按质论价、随行就市,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消化库存,防止霉变和报废造成更大损失。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有限公司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采取新老库存打包销售的模式,有效带动9千余吨库存陈烟出运。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烟叶出口备货计划减少101.3万担、减幅26%,各省进出口公司共出运烟叶类产品16.8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折合原烟95.7万担,增长20.9%。其中,陈烟发运9.78万吨,同比增加1.97万吨,增长25.2%。

  其中,云南、贵州、四川较好发挥了烟叶出口主力军作用,仅云南出运量就达7.6万吨,占全国的45%;贵州出运2.8万吨,增长42%;四川出运1.6万吨,增长4.4%。

  千方百计提水平

  为提高采购水平,各境外烟叶实体强化进口烟叶货源组织、集中谈判、监督加工等工作,共进口烟叶14.9万吨,完成计划的98%,较好满足了国内工业企业进口烟叶需求。

  天泽公司采购原烟3.2万吨,合同收购量达2.74万吨;北美公司采购烟叶0.38万吨;中巴合资公司收购原烟3.51万吨,供应成品片烟1.74万吨;阿根廷公司自营烤烟0.25万吨。

  在中国烟叶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天泽公司严把制样、监打、验货关,主动取消4098吨国内工业不适用烟叶的供应;巴西采购烟叶中定向等级、共同等级所占权重提高到68%,等级品牌适配率稳步提升;北美公司稳定合同种植规模,突出质量重点,统一等级要求、统一加工标准,严控自营烟叶质量,采购烟叶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天泽公司面对复杂恶劣的津巴布韦局势,主动作为,灵活应变,采取优化合同农户、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加大文化宣贯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实体化运作水平,当季抵扣率99.3%,远超当地其他公司90%的平均抵扣率水平,有效控制了投入风险。

  北美公司完成ERP管理系统上线及验收工作,在境外烟叶实体中率先实现信息化同步管理;阿根廷公司抓住当地投资经营环境趋好的契机,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实现了扭亏为盈。

  邵岩认为,去年以来,各境外烟叶实体以提升水平、提升形象、提升实力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牢掌控了进口优质烟叶的话语权。

  千方百计育人才

  在邵岩看来,贯彻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支撑尤为关键。

  去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行业内公开选拔国际化人才1372名,在人才储备上持续发力。入库人才学历较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到43%,有留学经历的达200人,有驻外工作经历的46人,涵盖了拓展国际市场急需的经济管理、财务法律、市场营销、专业技术等领域,为外派选人用人提供了强力支撑。

  借鉴中央国家机关及央企外派人员管理经验,国家局积极征求境外企业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境外企业外派人员管理办法》,对外派人员选任、薪酬、福利、考核、晋升等全过程管理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和制度化安排,在外派人员管理上做到了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境外企业找准定位,按照“沉下来、融进去”的思路,根据业务需要,重点培养使用当地员工,坚定走本地化发展道路,在人才本地化上持续发力。

  威尼顿公司、科伦印象公司、环球烟草公司、蒙古烟草公司、老挝寮中红塔好运烟草有限公司、香港红塔国际烟草有限公司等境外企业员工本地化率均达90%以上,既促进了所在国(地区)人员就业,又树立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国际化企业形象。

2016年行业拓展国际市场工作亮点

  卷烟境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境外实体与战略合作项目拉动作用彰显

  重点品牌引领作用彰显

  重点市场支撑作用彰显

  出口烟叶库存消化成效显著

  境外烟叶实体运作成效显著

  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2017年行业拓展国际市场重点工作

  主要指标:

  完成境外卷烟销量200万箱;力争烟叶类产品出口15万吨,消化库存烟叶100万担左右。

  重点工作:

  聚焦销量提升,着力拓展卷烟国际市场。加大重点品牌培育;加强境外产销基地建设;抓好国际合作项目。

  聚焦市场需求,着力提升烟叶运营水平。花大力气扩出口;花大力气抓备货;花大力气保进口;花大力气强实体。

  聚焦“三个在外”,着力构建国际业务发展新机制。明确职责定位;推进资本运作平台建设;开展并购重组实践。

  聚焦简政放权,着力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突出分类指导,释放市场活力;突出创新方式,提高监管水平;突出服务保障,强化后台支持。

  聚焦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使用水平。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回国任职安排上下功夫;人才本地化上下功夫。

相关文章